查古籍
脈學著作。一卷。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為是六朝·高陽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書特點在于以較通俗的歌訣形式闡述脈理,緊密聯(lián)系臨床實際。書中不少內(nèi)容是根據(jù)王叔和《脈經(jīng)》重新編撰的。詳細論述二十四脈,并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jié)、代、牢、動、細)之名目。由于易于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后經(jīng)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chǔ)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yī)家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為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面,后世頗有微詞。明·呂復在《群經(jīng)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獻通考》認為,本書不見于隋、唐《經(jīng)籍志》,恐為宋熙寧以前人所托?,F(xiàn)存明、清刻本、抄本。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脈學著作。一卷。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為是六朝·高陽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書特點在于以較通俗的歌訣形式闡述脈理,緊密聯(lián)系臨床實際。書中不少內(nèi)容是根據(jù)王叔和《脈經(jīng)》重新編撰的。詳細論述二十四脈,并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jié)、代、牢、動、細)之名目。由于易于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后經(jīng)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chǔ)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yī)家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為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面,后世頗有微詞。明·呂復在《群經(jīng)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獻通考》認為,本書不見于隋、唐《經(jīng)籍志》,恐為宋熙寧以前人所托?,F(xiàn)存明、清刻本、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