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尾骶、骶椎部位之骨折傷。見《傷科補要》卷二。又名尻骨傷。多因跌打斗毆,壓撞沖擊所損傷。證見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明顯,步履、坐臥多所困難,尤其仰臥、翻身受限。治宜“當先柔筋合其和軟,內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燒紅烙鐵熨之,貼混元膏。”手法復位固定,或參背脊骨折條。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尾骶、骶椎部位之骨折傷。見《傷科補要》卷二。又名尻骨傷。多因跌打斗毆,壓撞沖擊所損傷。證見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明顯,步履、坐臥多所困難,尤其仰臥、翻身受限。治宜“當先柔筋合其和軟,內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燒紅烙鐵熨之,貼混元膏。”手法復位固定,或參背脊骨折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