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病辨證方法之一。見《溫病條辨》,指按溫?zé)岵髯兦闆r,劃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提綱。初期屬上焦肺、心包病變。手太陰肺病有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而咳等證。手厥陰心包病有神昏譫語,或舌謇肢厥、舌質(zhì)紅絳等證。高熱極期屬中焦脾、胃病變。足陽明胃經(jīng)有發(fā)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脈大等證。足太陰脾病有發(fā)熱不揚、體痛且重、胸悶嘔惡、苔膩脈緩等證。末期屬下焦肝、腎病變。足少陰腎病有身熱面赤、手足心熱、心煩不寐、唇裂舌燥等證。足厥陰肝病有熱深厥深、心中憺憺、手足蠕動、抽搐等證。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溫病辨證方法之一。見《溫病條辨》,指按溫?zé)岵髯兦闆r,劃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提綱。初期屬上焦肺、心包病變。手太陰肺病有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而咳等證。手厥陰心包病有神昏譫語,或舌謇肢厥、舌質(zhì)紅絳等證。高熱極期屬中焦脾、胃病變。足陽明胃經(jīng)有發(fā)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脈大等證。足太陰脾病有發(fā)熱不揚、體痛且重、胸悶嘔惡、苔膩脈緩等證。末期屬下焦肝、腎病變。足少陰腎病有身熱面赤、手足心熱、心煩不寐、唇裂舌燥等證。足厥陰肝病有熱深厥深、心中憺憺、手足蠕動、抽搐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