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陳皮(去白)、神僸(炒),各四兩。草果(煨.去皮)、半夏僸(炒),各二兩三錢。干姜(炮)四兩,丁皮、木香、白茯苓,各七錢半。甘草四錢半。
上為細(xì)末。
治脾胃不和,中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中酒吐酒,逆惡心,頭痛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
常服溫中破痰,開胃健脾,消酒進(jìn)食。
每服一錢,鹽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縮砂仁、神僸(炒)、草果仁、橘紅(凈洗.去白),各五兩;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甘草(生炙)二兩,大半夏四兩(湯浸洗七次,每個(gè)切作二片,用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浸一晝夜,卻于湯中燉,令姜汁干盡,以慢火焙燥,為細(xì)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日干或焙干,炙黃勿令色焦)。
治脾胃氣虛,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惡心,不思飲食。
每服一錢,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
青皮(去白)、干姜(炮),各六兩;桔梗(炒)、陳皮(去白),各一兩;丁香皮四兩,甘草(炒)十二兩,半夏(湯洗.姜汁制)二兩半。
治脾胃不和,中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臟腑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或中酒吐酒,噦逆惡心,頭疼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并宜服之。
常服溫和三焦,開胃健脾,消宿酒,進(jìn)飲食。
每服一錢,入鹽一捻,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陳皮(去白)神曲(炒)各120克 草果(煨,去皮)半夏曲(炒)各69克 干姜(炮)120克 丁皮 木香 白茯苓各22.5克 甘草13.5克
溫中破痰,開胃健脾。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或飲酒過量,噦逆惡心,頭痛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
每服3克,鹽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縮砂仁 神曲(炒)草果仁 橘紅(凈洗,去白)各150克 白豆蔻仁 丁香各15克 甘草(生、炙)60克 大半夏120克(湯浸洗七次,每個(gè)切作二片,用白礬末30克,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二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浸一晝夜,卻于湯中燉,令姜汁干盡,以慢火焙燥,為細(xì)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日干或焙干,炙黃勿令色焦)。
健脾和胃,化痰行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脅脹痞,頭眩惡心,不思飲食。
每服3克,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陳皮(去白)、神僸(炒),各四兩。草果(煨.去皮)、半夏僸(炒),各二兩三錢。干姜(炮)四兩,丁皮、木香、白茯苓,各七錢半。甘草四錢半。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中酒吐酒,逆惡心,頭痛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
常服溫中破痰,開胃健脾,消酒進(jìn)食。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鹽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新法半夏湯處方縮砂仁、神僸(炒)、草果仁、橘紅(凈洗.去白),各五兩;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甘草(生炙)二兩,大半夏四兩(湯浸洗七次,每個(gè)切作二片,用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浸一晝夜,卻于湯中燉,令姜汁干盡,以慢火焙燥,為細(xì)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日干或焙干,炙黃勿令色焦)。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氣虛,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新法半夏湯處方青皮(去白)、干姜(炮),各六兩;桔梗(炒)、陳皮(去白),各一兩;丁香皮四兩,甘草(炒)十二兩,半夏(湯洗.姜汁制)二兩半。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臟腑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或中酒吐酒,噦逆惡心,頭疼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并宜服之。
常服溫和三焦,開胃健脾,消宿酒,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入鹽一捻,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新法半夏湯處方陳皮(去白)神曲(炒)各120克 草果(煨,去皮)半夏曲(炒)各69克 干姜(炮)120克 丁皮 木香 白茯苓各22.5克 甘草13.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溫中破痰,開胃健脾。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或飲酒過量,噦逆惡心,頭痛煩渴,倦怠嗜臥,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鹽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新法半夏湯處方縮砂仁 神曲(炒)草果仁 橘紅(凈洗,去白)各150克 白豆蔻仁 丁香各15克 甘草(生、炙)60克 大半夏120克(湯浸洗七次,每個(gè)切作二片,用白礬末30克,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二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浸一晝夜,卻于湯中燉,令姜汁干盡,以慢火焙燥,為細(xì)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日干或焙干,炙黃勿令色焦)。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化痰行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脅脹痞,頭眩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