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即津液損傷。
①熱性病過程中,邪熱煎熬津液,或燥邪損傷肺胃津液所致。如肺津受傷,則見干咳無痰,或痰少帶血絲,鼻干咽燥,喉干舌絳。胃津受傷,則見煩躁,渴飲不止,口燥咽干,舌紅面赤等癥。
②過度使用發(fā)汗、涌吐、瀉下等方法,亦可導(dǎo)致津液耗傷。
《普濟(jì)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證名。即津液損傷。
①熱性病過程中,邪熱煎熬津液,或燥邪損傷肺胃津液所致。如肺津受傷,則見干咳無痰,或痰少帶血絲,鼻干咽燥,喉干舌絳。胃津受傷,則見煩躁,渴飲不止,口燥咽干,舌紅面赤等癥。
②過度使用發(fā)汗、涌吐、瀉下等方法,亦可導(dǎo)致津液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