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出《儒門事親》卷六。因水濕之毒久浸所致。多生于下肢,其瘡大者如杏,小者如豆,癢如蟲行,破流黃水,浸淫成瘡,愈而復生。治宜逐水祛風之劑,可內(nèi)服舟車丸或浚川丸,由于該方系逐水峻劑,若體弱者當慎用。相當于下肢濕疹。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出《儒門事親》卷六。因水濕之毒久浸所致。多生于下肢,其瘡大者如杏,小者如豆,癢如蟲行,破流黃水,浸淫成瘡,愈而復生。治宜逐水祛風之劑,可內(nèi)服舟車丸或浚川丸,由于該方系逐水峻劑,若體弱者當慎用。相當于下肢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