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詞典》r~s 濕疸

    病證名。黃疸二十八候之一。見《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即濕重于熱之黃疸,一名濕黃?!度f病回春》卷二:“濕疸病者,脾胃有熱,與濕氣相搏,故病苦身體疼,面目黃,小便不利,此為濕疸?!被蛑^濕疸之黃,色偏于晦,可有發(fā)熱、肢體沉重,不欲飲水等癥。治以化濕利水、消黃法。選用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等方。濕疸壯熱,少腹痞滿、疼痛,內有瘀血,當用下血法,宜少腹逐瘀湯加減。參見黃疸諸條。濕疸,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用大茵陳湯;內有實熱,宜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無實熱,用小建中湯;兼有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加梔子湯;腹痛而嘔,用小柴胡湯。濕邪在表,并可兼用發(fā)汗法,常用方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茵陳五苓散等方。參見黃疸、濕黃等條。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蔣介繁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