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瘧疾中的一種。
①《雜病源流犀燭·瘧疾源流》載述由“受暑而得”,癥見“但熱不寒,或多熱,里實不泄,煩濕而嘔,肌肉消削?!敝巍耙艘嬖?、香薷飲、小柴胡湯參用之,或加竹瀝。”李用粹則謂:“暑瘧者,其癥大寒,大煩,大喘,大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單熱微寒,宜清暑解表(見《證治匯補》)。
②即癉瘧。見《普濟方·諸瘧門》③即濕瘧。見《癥因脈治》卷四。參見癉瘧、濕瘧、瘧疾條。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瘧疾中的一種。
①《雜病源流犀燭·瘧疾源流》載述由“受暑而得”,癥見“但熱不寒,或多熱,里實不泄,煩濕而嘔,肌肉消削?!敝巍耙艘嬖?、香薷飲、小柴胡湯參用之,或加竹瀝。”李用粹則謂:“暑瘧者,其癥大寒,大煩,大喘,大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單熱微寒,宜清暑解表(見《證治匯補》)。
②即癉瘧。見《普濟方·諸瘧門》③即濕瘧。見《癥因脈治》卷四。參見癉瘧、濕瘧、瘧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