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小麥

    作者: 楊時泰

    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故為五谷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而四氣不足。故有毒。(頌)麥性惡濕。久潦即多不熟。(瀕湖)味甘。氣微寒。入手少陰太陽經(jīng)。新麥性熱。陳麥平和。(瀕湖)主養(yǎng)心氣。止虛汗。心病宜食之。除客熱煩渴咽燥。(作湯不許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煩止

    白面

    氣味甘溫。性壅熱。(不能消熱止煩)有微毒。(吞漢椒。食蘿卜。能解。)小動風氣。

    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主治養(yǎng)氣補不足。久食實膚體。濃腸胃。水調(diào)服。治中暑。及止鼻衄吐血。(諸本草)方書治痰飲喘吐利舌衄頭痛心痛胃脘痛。東南卑濕。春雨多。麥受濕氣窖令人補虛寒以涼。皆入藥尤良代清陽之寒〔麥面總論〕二麥發(fā)生于降收之候。值夏氣蕃盛而即告成。是其育質(zhì)受氣。從少陰而歸至陰一之粗。而非其應之失守而參之中暑一治可見。特西北產(chǎn)者滋益。而東南者階厲耳。

    凡人脾胃有濕熱。及小兒食積疳脹。皆不宜服。夏月瘧痢人。更忌之。(仲淳)

    浮麥

    取水淘浮起者。焙用。

    味甘咸。氣寒。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治婦人勞熱。按浮麥全得寒性。故能止汗

    麥麩

    與浮麥性同。而止汗之功次之。治行痹盜汗。和面作餅。(即曲也)消谷止痢。手足風濕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互易。至汗出良。寒濕香港腳。治同。產(chǎn)后虛汗。小麥麩牡蠣等分。為末。以豬肉汁調(diào)服二錢。日二服。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腸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臥者。并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麥粉

    面洗筋后澄出者。俗名小粉。

    味甘。氣涼。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fā)背。無名腫毒。初發(fā)熱攤紙上盡而脫

    大麥

    氣味咸溫。微寒。主消渴。除熱。寬胸下氣。平胃化谷食。療脹滿止瀉。不動風燥熱糊。令〔論〕大小麥雖種獲同時。而小麥卻后于大麥。是則大麥之不動風氣。與無燥熱。勝于小麥而能當少

    蕎麥

    味甘酸平。氣微寒。降氣寬腸。煉五臟滓穢。磨積滯。療白濁白帶。脾積泄瀉。治痢疾。用面二錢。沙糖水調(diào)。炒服。絞腸痧痛。炒焦蕎面。熱水沖服。食之難消。其有沉積在腸胃者。反藉之消去。(穎)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shù)行者。用蕎麥面一味。

    作飲。連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人陨蠚?。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

    雞以〔論〕蕎麥始終得金氣之全。金合于火以生化。故葉綠而莖赤。(凡物之生莫不資于風木之霜者之疾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瀕湖)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