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惡實

    作者: 楊時泰

    即牛蒡子。又名鼠粘子大力子。所在有之。三月生苗。起莖高三四尺。四月開淡紫花成叢。結實如楓球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之。一球數(shù)十子。其根灰黲。大者如臂。七月采子。十月采根。(瀕湖)

    氣味辛平兼苦。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潤肺散氣。通十二經(jīng)。明目補中。除風傷喉痹。風熱痰壅。咽膈不利。頭面浮腫。治風濕隱疹。風毒腫。散諸結節(jié)筋骨煩熱毒。消斑疹毒。療咳嗽傷肺肺壅。利腰膝凝滯。方書治中風頭痛。痛痹攣暈。目痛內外障。

    耳鼻舌痔。牛蒡味辛。金化。行肺為多。辛所以散。亦所以潤也。與他寒劑之治熱者不同。

    蓋風腫之毒。治須潤之散之。未可直任寒劑。(類明)消散腫毒。須半生半熟用。以解表里。

    (東垣)利血中之風熱殊捷。第腹作微痛。須少服溫劑同火酒散之。牛蒡至秋而成。得天地清涼之氣。其治散風除熱而解毒。(仲淳)同赤檉木為疹家要藥。同浮萍等分為末。治風熱癮疹。薄荷湯下。每服二錢。日二服。同紫草犀角生地。治天行痘瘡。血熱干枯不得出。有神。

    風熱身腫欲裂。牛蒡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為末。熱酒服一方寸匕。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牛蒡子微炒。荊芥穗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

    食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懸癰喉痛。風熱上搏也。牛蒡炒甘草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散。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蘭子六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便癰腫痛。牛蒡子二錢炒研。入蜜一匙。樸硝一匙。

    空心溫酒服。風熱攻手指歷節(jié)。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皆痛。遇暑熱則大便秘。用牛蒡子三兩。炒新豆豉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論〕牛蒡春季生苗。初夏開花。七月采子。醞釀木火之氣。以告成功于金。故其味辛濃卻先是謂陽不壅為益陽劑歟淫者化治已。抑身。乃之陰以者。以至所皆繆氏。性冷而滑利。痘瘡家惟血熱便閉者宜之。若氣虛色白。自利泄瀉者。勿服。痧疹不忌〔修治〕用酒淘去沙土。又掠去浮面者。取沉重者。曬干。瓦器微炒。研細入藥。須酒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