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水蘇

    作者: 楊時泰

    即雞蘇。俗呼為龍腦薄荷。以生東平龍腦岡者為良。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葉似蘇葉而微長。面皺色青。密齒紫背。氣甚辛烈。六七月開水紅花。成穗結子如荊芥。沃地者。苗高四五尺。其子不如紫蘇。因紫蘇以八月開花結子。而水蘇子早。非稟金氣之濃也。

    莖葉味辛。氣微溫。主治下氣。辟惡氣。療吐血衄血。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酒煮汁服。

    治頭風目眩。及產后中風。惡血不止。作生菜食。除胃間酸水。其功專于理血下氣。(大都逆上之血用之的有殊效)清肺辟惡消谷。故局方治吐衄咳唾。下血血淋??诔艨嗵鸷硇戎T病。

    有龍腦薄荷丸。衄血不止。雞蘇葉生地等分。為末。冷水服。腦熱鼻淵。肺壅多涕。雞蘇葉麥冬川芎桑白皮炒黃炙草生地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下。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荊芥湯下。

    〔論〕紫蘇水蘇。味皆辛。氣皆溫。皆為火中之金。第水蘇辛味勝于紫蘇。而氣之溫則遜之。且采以七月。取乘金之進氣也。夫金以火為主。火以金為用。二者固相合而相須。然五行有遞為君之時。因于成功退而將來進也。如紫蘇葉面背俱紫。已全稟乎火之氣矣。又采于五月。因其時以全其氣也。水蘇葉面青背紫。已不全稟乎火之氣矣。采以七月。則因于火之退氣。乘乎金之進氣也。全乎火之氣者。金為火用。裨火得化水而為血。故心主脈。脈舍血。雖則化血。總以全其大火之氣也。若乘乎金之氣者。火又藉金以為用。俾火之化水為血者。仍行其清化。使胃生之。脾統(tǒng)之。肝藏之。而火更因此以宿于水焉。(金以火為主。故陰得陽而血化。血化而氣益暢。似歸功于氣者紫蘇也?;鹨越馂橛?。故陽得陰而氣清。氣清而血得靜。似歸功于血者水蘇也。)夫水火之升降。全藉于木與金。金以火為主。而木又以金為主。如火中之金不得司其涼降。則肝之從陰而達于上者。不得陽中之陰接引。將木火交煽而邪熱益熾矣。水蘇由火而獨專其金氣。有不奏功于吐衄咳唾喉腥口臭及苦甜者歟。雖然。

    血固心主之。胃生之。能使歸其所藏而納之血海者。則肝也。肝之所以能納血者。由肺之氣能歸于胃。以至肝也。肺氣所以能歸于胃者。全由涼降之氣。使火就金妻而宅水于中。木依水母而隨金以下。升已而降。不致木火之相煽也。(經(jīng)曰。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jīng)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jīng)脈傍絕。五藏漏泄。不衄則嘔。繹此則由火中之金。而金得司其職者。猶不能令血歸其藏而致逆漏歟。)此味于血證有殊效者。緣不以苦寒退血中之火。而以火中之金氣和之。握生化之機權以為升降。所謂火得歸宿于水者。是本經(jīng)首言下氣。理固可參。而又能療風。可愈知其專于理血以化氣矣。

    采取適時紫蘇以五月。水蘇則七月。紫蘇子九月。半枯時收。如市肆莖葉子多于霜后采取。采時則氣味俱失。何可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