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五郁之一。指肝膽郁結(jié)之證。出《素問(wèn)·六元正紀(jì)大論》。證見(jiàn)畏寒畏熱,頭痛頰痛,頭暈耳鳴,目赤暴痛,脘腹脹滿,吞酸吐食等。治宜疏達(dá),用達(dá)郁湯、開(kāi)郁至神湯或舒木湯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