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查古籍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康熙庚辰冬。偶問道青溪。時劉漣水明府蒞任五載。頌聲翕然。訪余邸舍。以尊人云密先生所著本草述見示。相屬為序。余性椎魯。少于岐黃家言未暇寓目。后偶讀嵇叔夜養(yǎng)生論。
謂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而柳子濃論服食書亦云。凡言丹砂者以類芙蓉。言當歸者以類馬尾蠶首。附子八角。甘遂赤膚。始念古之高人名士。于方書藥性。未嘗不加考核。兼以遘咯血之疾。遂潛心本草諸書。竊謂素問難經(jīng)。猶儒者之六藝也。本草猶爾雅之箋注蟲魚。以為六藝羽翼者也??紳h末不過三百六十五種。至有明李東璧搜葺至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可謂明備。蔑以加矣。然或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以及氣味之升降。物理之疑似。不無毫厘千里者。先生一一舉而訂定之。閱歲者三十。屬筆者八十余萬言。變通于意象之中。神明于言詮之表。令初學引伸觸類。了若指掌焉。允矣神農(nóng)氏之功臣。東垣丹溪諸子之益友也哉。先生以明進士。官至司寇。值明季喪亂。杜門高尚以至沒身。而其抑郁傺之況。所以銷歲月而葆天真者。精力皆萃于此書。與唐之陸宣公謫居荒僻。憂讒畏譏。不敢著書。止集錄古方以為救濟蒼生之助。仿佛略同。然宣公之書不能家傳戶習。而先生所述。直與素問難經(jīng)相表里。其功效尤為過之。至若漣水明府清俸之余。幾不能給朝夕。而損貲剞劂。
以表揚先澤。所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讀之者親親仁民之思。亦可油然而生矣。
康熙三十九年長至后一日遂安后學毛際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