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明末清初醫(yī)家。字觀子。杭州(今屬浙江)人。清順治初(約1645年)補諸生。后棄儒研醫(yī),尤邃于醫(yī)經(jīng)。以《靈樞》早于《素問》,互為表里,故纂《靈素合鈔》十五卷。仿滑壽《素問鈔》,自攝生至運氣,分十二類。又集中外歷代醫(yī)籍數(shù)千卷,考辨參訂,輯為《傷寒折衷》十二卷,附以《傷寒類證》八卷。評述傷寒諸證,備列診治方藥。名醫(yī)張卿子、沈亮辰、盧子由等皆重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