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名。九蟲病之一?;祝欧Q蚘、蛟蛕;蛔蟲病又稱蚘蟲病、心蟲病。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病,多見于小兒。以雜食生冷或不潔之瓜果菜蔬、肥甘飲食所致?!吨T病源候論·蚘蟲候》:“蚘蟲者,……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府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fā)動、則腹中痛,發(fā)作腫聚,去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則死?!保ㄒ闹兴f之“心”,實際系指心下之上腹部,包括膽囊部位)《張氏醫(yī)通》卷四:“……蚘聞酸則靜,得苦則安,遇辣則伏而不動。”治以驅(qū)蛔為大法,方用烏梅丸、化蟲丸等。參見九蟲病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