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帶下證型之一。多因肝郁久而化熱,犯脾,挾脾濕流注下焦,以致癥見帶下淋瀝不斷,色黃或赤白相兼,粘稠腥臭,兼乳脹脅痛,精神抑郁易怒,頭暈?zāi)垦?,口苦咽干,尿黃而少等。治宜瀉肝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或用白頭翁25克、黃柏15克、苦參20克,水煎服,日二次。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shí)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duì)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證名。帶下證型之一。多因肝郁久而化熱,犯脾,挾脾濕流注下焦,以致癥見帶下淋瀝不斷,色黃或赤白相兼,粘稠腥臭,兼乳脹脅痛,精神抑郁易怒,頭暈?zāi)垦?,口苦咽干,尿黃而少等。治宜瀉肝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或用白頭翁25克、黃柏15克、苦參20克,水煎服,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