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現(xiàn)代醫(yī)家(1917-1979年)。山東濰坊人。于中學畢業(yè)后即跟隨學習,邊學習,邊實踐,對兒科學術尤有研究。認為小兒乃方萌之草木,忌用峻烈攻伐以傷其稚陽之體。其學宗李東垣照顧脾胃之說。曾任山東中醫(yī)學院兒科主任,并著有《中醫(yī)兒科臨床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