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①指神志不清、神志錯(cuò)亂。一說指起止而言。《靈樞·刺節(jié)真邪》:“大風(fēng)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shí)者有余,輕重不得,傾側(cè)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fù),顛倒無常,甚于迷惑?!?/p>
②指足位分娩。清·員從云《產(chǎn)科一得》:“嬰兒足先出者,名曰顛倒。”詳?shù)巩a(chǎn)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