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證名。出《幼科全書》。痘疹見形的重證。痘瘡已出見形之初,應(yīng)視其痘的根窩,以辨別其輕重。如形充肥、色紅活者,為氣血和暢,毒氣發(fā)越的吉兆。若見形扁而塌,色枯而黑者,此為內(nèi)外毒氣壅遏,營氣不能流暢所致。常伴有喘急,躁煩,大便秘結(jié)等。治宜解毒活血,用《證治準(zhǔn)繩》七物升麻丸。若痘點轉(zhuǎn)紅活,用紫草飲。若痘點反見干黑者,多屬危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