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心痹,指風濕性心臟病,本病雖與關節(jié)痛密切相關,然心痹實源于咽,因心脈上挾咽,心咽相通,受咽部毒熱干擾所致。故先兆癥的標雖在周身關節(jié),本卻在咽……
一、概述
心痹,主要指風濕性心臟病,在人群中發(fā)病率很高,占我國所有心臟病的首位。多發(fā)于青少年,與風濕熱有密切關系,主要為心臟瓣膜受損害,尤以二尖瓣損害為顯著,并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及扁桃體炎有關。病變的心臟瓣膜由于粘連、脫落,造成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心肌受損,最終引起心力衰竭,對人民健康的危害極大。
心痹屬痹癥范疇,和外邪感染,尤其是風、寒、濕邪客入有密切關系?!秲?nèi)經(jīng)》認為由脈痹發(fā)展而來,如《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辈⒂浭隽诵谋缘木唧w癥狀:“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上氣則恐”。
心痹,無論風濕為患或濕熱客入,根本問題為濕,與脾失轉輸,濕熱不化有關,故病位雖在心,病源實在脾。因此健脾除濕是治本病的一大要義,無論在病初,或是后期心水腫證階段,健脾、溫脾對本病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心脈上挾咽,心咽相通,故咽部毒熱最易影響于心,尤其濕熱型心痹與咽關系最大。此外,心脈通于肺,心腎相交,故心痹晚期最易累及肺腎,出現(xiàn)喘咳、水腫,加重了心的損害,從而形成病理惡性循環(huán)。
二、風心病先光潛證
(一)濕熱型先兆潛證
該型心痹與感受濕熱的關系最大,咽常作痛,扁桃體呈Ⅰ°~Ⅱ°度腫大,經(jīng)?;硷L熱型感冒,加之,患者長期居處潮濕之地,故關節(jié)經(jīng)常不適,偶有心前區(qū)隱痛。
阻截治則清熱除濕利咽,方予利咽蠲痹湯活、忍冬藤、連翹、桔梗、射干、白術、茯苓、牛膝、防己、甘草。
該型由于濕熱傷陰,陰不斂陽、致心陽浮越,故易發(fā)展為心陰虧虛型心痹,證見面暗,顴紅如朱,胸悶夜熱,手足心熱,心悸氣促。又當清熱育陰蠲痹,方予益心蠲痹湯參、麥冬、桑枝、秦艽、萆薢、忍冬藤、牛膝、獨活、姜黃、沒藥、丹參、甘草。
(二)寒濕型先兆潛證
素體單薄,陽氣不足,腠理空虛,或居處陰冷之地,致寒濕之邪客襲入體。可見面色白,手足常冷,畏寒,天冷即感關節(jié)酸痛,動即氣促、汗多乏力。進一步發(fā)展還易導致心水癥。
阻截治則溫陽益心蠲痹,方予桂枝附子湯加味:桂枝、附子、白術、茯苓、防己、丹參、甘草。
三、風心病早期信號
由于心痹的主要病理為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血行受阻,因此“瘀”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如《內(nèi)經(jīng)》說:“心痹者,脈不通”(《素問·痹論》)故以瘀象為本病的早期信號,即曾有發(fā)熱,咽痛、關節(jié)痛史,漸出現(xiàn)動則心悸,胸隱痛。天氣變化加重常為本病早期信號。咽峽炎、扁桃體炎數(shù)日后,心前區(qū)隱痛,偶感心悸,常為隱性心痹的預兆。
四、典型征兆
(1)胸悶隱痛,時感憋氣,常有氣短現(xiàn)象。
(2)心悸怔忡,動則加劇,天氣變化明顯,為風心病、心臟損害征兆。
(3)關節(jié)作痛,并與天氣變化有關,關節(jié)周圍可能到皮下小節(jié)結。
(4)日久失代償,心衰可出現(xiàn)面白、顴赤、唇紫(二尖瓣面容),疲倦乏力及持續(xù)性心悸、怔忡,甚則氣喘、咳嗽、水腫。
五、風心病兇兆
(一)心陽暴脫
患者于夜間突然出現(xiàn)端坐呼吸,氣喘,憋氣、神昏,唇紺,并咯吐血性泡沫痰,為心陽暴脫兇兆。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由于二尖瓣狹窄,導致小循環(huán)郁血,引起右心衰竭、急性肺水腫,屬心肺失代償險證。
急救原則回陽固脫通瘀,方予獨參湯或參附湯。并配合西醫(yī)搶救。
(二)水氣凌心癥
心痹病人,心悸氣喘逐漸加重,并伴隨下肢浮腫,肝大唇紫,為心病及腎,水氣凌心兇訊,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上述癥狀乃由于二尖瓣損害,導致右心負荷加重,日久失于代償引起體循環(huán)郁血之故。
急救原則溫陽利水,強心益氣。方予真武湯加味:附子、干姜、白術、白芍、茯苓、甘草。
(三)心脈瘀阻
患者出現(xiàn)氣喘胸悶,胸痛悶亂,心悸怔忡,憋氣唇紫,頸脈動甚,舌質紫、脈澀,為心脈閉阻瘀象,應化瘀通絡、益心復脈。如栓子脫落引起肺梗塞,則可出現(xiàn)突然氣喘、嗆咳胸痛、窒息危象。
急救原則強心益氣,化瘀通絡,方予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加人參、桂枝。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心痹,指風濕性心臟病,本病雖與關節(jié)痛密切相關,然心痹實源于咽,因心脈上挾咽,心咽相通,受咽部毒熱干擾所致。故先兆癥的標雖在周身關節(jié),本卻在咽……
一、概述
心痹,主要指風濕性心臟病,在人群中發(fā)病率很高,占我國所有心臟病的首位。多發(fā)于青少年,與風濕熱有密切關系,主要為心臟瓣膜受損害,尤以二尖瓣損害為顯著,并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及扁桃體炎有關。病變的心臟瓣膜由于粘連、脫落,造成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心肌受損,最終引起心力衰竭,對人民健康的危害極大。
心痹屬痹癥范疇,和外邪感染,尤其是風、寒、濕邪客入有密切關系?!秲?nèi)經(jīng)》認為由脈痹發(fā)展而來,如《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辈⒂浭隽诵谋缘木唧w癥狀:“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上氣則恐”。
心痹,無論風濕為患或濕熱客入,根本問題為濕,與脾失轉輸,濕熱不化有關,故病位雖在心,病源實在脾。因此健脾除濕是治本病的一大要義,無論在病初,或是后期心水腫證階段,健脾、溫脾對本病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心脈上挾咽,心咽相通,故咽部毒熱最易影響于心,尤其濕熱型心痹與咽關系最大。此外,心脈通于肺,心腎相交,故心痹晚期最易累及肺腎,出現(xiàn)喘咳、水腫,加重了心的損害,從而形成病理惡性循環(huán)。
二、風心病先光潛證
(一)濕熱型先兆潛證
該型心痹與感受濕熱的關系最大,咽常作痛,扁桃體呈Ⅰ°~Ⅱ°度腫大,經(jīng)?;硷L熱型感冒,加之,患者長期居處潮濕之地,故關節(jié)經(jīng)常不適,偶有心前區(qū)隱痛。
阻截治則清熱除濕利咽,方予利咽蠲痹湯活、忍冬藤、連翹、桔梗、射干、白術、茯苓、牛膝、防己、甘草。
該型由于濕熱傷陰,陰不斂陽、致心陽浮越,故易發(fā)展為心陰虧虛型心痹,證見面暗,顴紅如朱,胸悶夜熱,手足心熱,心悸氣促。又當清熱育陰蠲痹,方予益心蠲痹湯參、麥冬、桑枝、秦艽、萆薢、忍冬藤、牛膝、獨活、姜黃、沒藥、丹參、甘草。
(二)寒濕型先兆潛證
素體單薄,陽氣不足,腠理空虛,或居處陰冷之地,致寒濕之邪客襲入體。可見面色白,手足常冷,畏寒,天冷即感關節(jié)酸痛,動即氣促、汗多乏力。進一步發(fā)展還易導致心水癥。
阻截治則溫陽益心蠲痹,方予桂枝附子湯加味:桂枝、附子、白術、茯苓、防己、丹參、甘草。
三、風心病早期信號
由于心痹的主要病理為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血行受阻,因此“瘀”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如《內(nèi)經(jīng)》說:“心痹者,脈不通”(《素問·痹論》)故以瘀象為本病的早期信號,即曾有發(fā)熱,咽痛、關節(jié)痛史,漸出現(xiàn)動則心悸,胸隱痛。天氣變化加重常為本病早期信號。咽峽炎、扁桃體炎數(shù)日后,心前區(qū)隱痛,偶感心悸,常為隱性心痹的預兆。
四、典型征兆
(1)胸悶隱痛,時感憋氣,常有氣短現(xiàn)象。
(2)心悸怔忡,動則加劇,天氣變化明顯,為風心病、心臟損害征兆。
(3)關節(jié)作痛,并與天氣變化有關,關節(jié)周圍可能到皮下小節(jié)結。
(4)日久失代償,心衰可出現(xiàn)面白、顴赤、唇紫(二尖瓣面容),疲倦乏力及持續(xù)性心悸、怔忡,甚則氣喘、咳嗽、水腫。
五、風心病兇兆
(一)心陽暴脫
患者于夜間突然出現(xiàn)端坐呼吸,氣喘,憋氣、神昏,唇紺,并咯吐血性泡沫痰,為心陽暴脫兇兆。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由于二尖瓣狹窄,導致小循環(huán)郁血,引起右心衰竭、急性肺水腫,屬心肺失代償險證。
急救原則回陽固脫通瘀,方予獨參湯或參附湯。并配合西醫(yī)搶救。
(二)水氣凌心癥
心痹病人,心悸氣喘逐漸加重,并伴隨下肢浮腫,肝大唇紫,為心病及腎,水氣凌心兇訊,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上述癥狀乃由于二尖瓣損害,導致右心負荷加重,日久失于代償引起體循環(huán)郁血之故。
急救原則溫陽利水,強心益氣。方予真武湯加味:附子、干姜、白術、白芍、茯苓、甘草。
(三)心脈瘀阻
患者出現(xiàn)氣喘胸悶,胸痛悶亂,心悸怔忡,憋氣唇紫,頸脈動甚,舌質紫、脈澀,為心脈閉阻瘀象,應化瘀通絡、益心復脈。如栓子脫落引起肺梗塞,則可出現(xiàn)突然氣喘、嗆咳胸痛、窒息危象。
急救原則強心益氣,化瘀通絡,方予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加人參、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