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蒙筌》 五加皮

    作者: 陳嘉謨

    味辛、苦,氣溫、微寒。無毒。山澤多生,隨處俱有。藤蔓類木,高并人肩。五葉操作為良,三葉四葉略次。凡使入藥,采根取皮。畏蛇蛻人參,宜遠志為使??坝冕劸?,任研為丸。逐多年瘀血在皮筋中,驅(qū)常痛風痹纏腳膝里。堅筋骨健步,強志意益精。去女人陰癢難當,扶男子陽痿不舉。小便遺瀝可止,陰蝕疽瘡能除。輕身延年,長生不老,真仙經(jīng)藥也。采作蔬食,散風疹于一身;根莖煎酒嘗,治風癱于四末。

    (謨)按∶五加之名據(jù)義甚大,蓋天有五車之星精也。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jié),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花,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巳之靈。五神鎮(zhèn)生,相轉(zhuǎn)育成。服一年者,貌如童稚。服三年者,可作神仙。故魯定公母單服此酒,以致不死。張子聲等皆服,得生二十余子,享壽三百多年。昔人嘗云∶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目寶珠。信非長生之藥致是稱乎。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