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細辛五味子湯治肺經(jīng)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安臥,胸滿短氣,干嘔作熱,嗽唾結(jié)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并宜服之。
細辛(去苗土) 半夏(湯泡。各一兩) 罌粟殼(去帶蓋,炒) 五味子(各三兩) 烏梅(去核) 甘草(炙。
各一兩半) 桑白皮(炒,六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