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熱吐

    作者: 王肯堂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干嘔而無物,宜香薷飲。

    〔薛〕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濃味,胃經(jīng)積熱,或夏間暑氣內(nèi)伏于胃所致。若肌肉 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jīng)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nèi)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diào)之。

    〔錢氏〕玉露散(方見吐瀉)

    香薷散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diào),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fā)熱頭痛,或轉(zhuǎn)筋拘急,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香薷(一兩) 茯苓 白扁豆(炒) 濃樸(姜汁制。各五錢)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炮,半兩) 甘草(炙,三錢)

    上,每服一二錢,入竹茹棗許大,姜水煎取清汁,微冷,細細服。加茯苓三錢尤妙。

    〔錢氏〕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轉(zhuǎn)過度者,宜服。

    麥門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兩) 藿香(一兩用葉) 石膏(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本事》麥門冬散治小兒嘔吐,脈數(shù)有熱。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湯氏〕清膈飲子治小兒伏暑嘔吐。

    香薷 淡竹葉(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

    上 咀。姜煎,溫服。大小加減。

    《圣惠》麥門冬散治嘔吐不止,心神煩熱。

    麥門冬(焙) 淡竹茹(各半兩) 甘草(炙) 人參 茅根 陳皮(去白、焙,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姜少許,煎五分,稍熱頻服。量大小加減。

    治嘔吐心煩熱蘆根粥

    生蘆根(二兩) 粟米(一合)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姜蜜少許食。

    大順飲解冒暑毒煩渴,吐瀉腹痛,發(fā)熱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黃少,口干汗多。

    細面(二十兩) 生姜(十六兩) 赤茯苓(去皮) 粉草(各五兩)

    上,先以生姜方切如綠豆樣,石缽內(nèi)杵爛,入面再杵勻,攤作薄片,烈日中曝干,赤茯苓、粉草二味細銼,同前姜面片或曬或焙,合研為末。每服二錢,新汲井水,無時調(diào)服?;驕厥鞙?。

    綠豆飲解誤服劑熱之毒,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對證藥劑。

    綠豆粉(一兩) 凈黃連 干葛 甘草(各半兩)

    上,除綠豆粉外,余三味共為細末,入乳缽同綠豆粉杵勻。每服半錢至一錢,溫豉湯調(diào)服。

    益元散治熱吐面赤氣粗,小水短少,傷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姜汁調(diào),燈心湯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濟生》竹茹湯治熱吐,口渴煩躁。

    橘紅 干葛 甘草 麥門冬 竹茹 生姜上,水煎服。熱甚者,加姜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