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流注

    作者: 王肯堂

    〔薛〕小兒流注,乃氣流而滯,血注而凝,元氣不足之證也,或因閃跌墮傷,或因肝火氣逆,或因六淫內(nèi)侵,或因脾虛食積,或因稟賦所致,結(jié)于四肢節(jié)HT ,患于胸腹腰臀,或結(jié)塊,或漫腫,或作痛,悉用蔥熨之法,須固元氣為主。閃跌者和血定痛丸,肝火者九味蘆薈丸,食積者四味肥兒丸,藥能對證,未成自消,已成自潰。

    若膿成不潰者,元氣虛也,先補而針之,庶使毒瓦斯不致內(nèi)攻,氣血不致脫陷。若膿出而反痛者,氣血虛也,用八珍湯。作嘔少食者,胃氣虛也,用四君子湯。欲嘔不食,或腹作脹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卩浯ま撸瑲庋摌O而變癥也,十全大補湯。內(nèi)熱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參、 、白術(shù)。表熱惡寒,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熱來復去,或晝見夜伏,晝伏夜發(fā)者,虛熱也,當大補元氣。若色赤腫起而膿稠者尚可治,不赤硬而膿清,或脈洪大,寒熱發(fā)渴,及不受補者,皆不可治。

    健脾滲濕飲治瘡瘍初起, 腫作痛,或濕毒下注,或環(huán)跳穴痛。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防己(酒拌) 黃柏(炒) 川芎 陳皮 當歸 茯苓(各五分) 木瓜(不犯鐵器) 柴胡稍 甘草(各三分)

    上,姜水煎服。如三五劑不退,加桂少許,酒煎亦可,小便澀、加牛膝,身痛、加羌活。

    和血定痛丸(一名黑丸子) 治流注、膝風,或閃跌瘀血,肢節(jié)腫痛,服之自消。若潰而發(fā)熱,與補藥兼服,自效。

    百草霜(五兩) 赤小豆(半斤) 川烏(炮,一兩五錢) 白蘞(八兩) 白芨 南星(炮。

    各二兩) 芍藥 當歸 牛膝(各五兩) 骨碎補(四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神效蔥熨法治流注結(jié)核,或骨癰鶴膝等證。先用隔蒜灸,若余腫尚存,用此熨之,以助氣行血,散其壅滯,功效甚速。又治跌撲損傷,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也。

    其法、用蔥細切、搗爛、炒熱,頻熨患處,冷則易之,如鶴膝風,兼服大防風湯而愈。

    隔蒜灸法治流注及癰疽、鶴膝風、等證。每日灸二三十壯,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蓋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錢濃,安患處,用艾壯于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即消,已成者亦殺其毒,如瘡大,用蒜杵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易。如不痛,或作膿,或不起發(fā),及瘡屬陰證者,尤當多灸,凡瘡不痛、不作膿、不起發(fā)者,皆氣血虛也,多主不治。惟患在頭面者,不宜多灸。論中嬰兒灸法,見疔瘡。

    如圣餅治流注及一切瘡瘍,不能消散,或潰而不斂。

    乳香 沒藥 木香 血竭 當歸(各等分) 麝香(減半)

    上為末。用酒糊、和餅二個,乘熱熨之。毒瘡加蟾酥。

    當歸補血湯治流注及潰瘍肌熱、面赤、煩渴,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證也,誤服白虎湯,必死。(方見虛熱)

    益氣養(yǎng)榮湯治流注氣血虛弱,不能消散,或四肢頸項患腫,不問堅軟、赤白,或痛或不痛,日晡發(fā)熱,或潰而不斂。(方見后)

    十全大補湯治諸瘡血氣虛弱,不能消散、潰腐、收斂?;蚝疅岷钩觯谘弁嵝?,肌瘦少食?;蛉贞伟l(fā)熱,自汗盜汗?;虺簾?,瘡口不斂等證。(方見自汗)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