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味辛。性大溫。無毒。稟天地純陽之氣以生。升多于降。陽中陽也。多食損肺。令人血。
【主治】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fēng)冷。(開寶)去胃口虛冷氣。宿食不消。
霍亂氣去作痛【歸經(jīng)】入胃大腸二經(jīng)。為除寒快膈之品。
【前論】時(shí)珍曰。噎膈癥或因酒得?;蛞驓獾谩;蛞蛭富鸬?。張從正痛切戒用姜、桂、丁香暫開之癥。不可執(zhí)一。
【禁忌】經(jīng)疏曰。凡血分有熱。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
齒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