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以成。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別錄)壯心。明目。磨翳。
止利小【歸經(jīng)】入心肝小腸三經(jīng)。為行水散瘀安神之品。(能入土而成質(zhì)故能通塞以寧心)【前論】東垣曰。經(jīng)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血少【禁忌】經(jīng)疏曰。凡陰虛內(nèi)熱?;鹧姿?。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忌服琥珀以強利之。利之則【炮制】雷公曰。凡使。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內(nèi)同煮半日。搗末用。
以上通劑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