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拾遺》 山螞蟻窠

    作者: 趙學(xué)敏

    朱樂只云∶山草中有之,系草樹之葉結(jié)成,大者如斗,冬月取之,蟻在土而不在窠矣。

    救生苦?!蒙较侎缴钌絻?nèi)大樹根中有之,十一月或正月草枯時尋取。有二種,一種大如升斗,色黃柔軟,形如干黃爛葉,又若柔皮紙,窠皮上層層有刷紋成暈,若虎頭,俗呼虎頭螞蟻窠,不知何物所造,惟內(nèi)中多筋,其筋系松毛草莖之類也,抽去內(nèi)中筋及泥土用之。一種色白,系是泥土所為,其形有類松皮,研用入藥。

    久不收口爛瘡,貼之即收口。

    治刀傷出血救生苦海∶用山蟻窠,抽去內(nèi)中筋及泥土,包裹傷處,再用布縛,即血止收口禿瘡周氏傳方∶山螞蟻窠中土,鹽鹵調(diào)敷,數(shù)日即愈。

    生皮結(jié)靨。凡瘡膿腐已盡,新肉已生,不肯收口,用山蟻窠搓去草泥等物,扯開貼之,即結(jié)靨生肉。張圣來云∶山蟻生深山窮谷中,頭如虎,有牙鉗甚利,有翼能飛。凡虎食人過飽則醉,醉后即吐,蟻食其唾余,則形變虎頭而生翼;即以其所吐涎嚙樹汁草漿,和山土釀如泥,緣樹枝成窠。其窠重疊如蜂窩,內(nèi)有臺,外則黃白紋,大如斗,掛樹枝上。山人見其窠,以煙熏去蟻,采之入藥。

    窠敷金刃傷,止血定痛,生肌收口。

    窠中臺,治發(fā)背、百鳥朝王毒。

    窠上緣枝,治蛀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