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征續(xù)編》 栝樓根

    作者: ?

    主治渴。

    【考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曰∶渴而不嘔。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曰∶發(fā)渴者。

    上二方,栝蔞根各四兩。

    栝蔞桂枝湯,證不具。

    栝蔞瞿麥丸證曰∶其人若渴。

    上二方,栝蔞根各二兩。

    栝蔞牡蠣散證曰∶渴不差者。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

    上二方,栝蔞根諸藥等分。

    據(jù)此諸方,則栝蔞根治渴明矣。凡渴有二證。煩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蔞根主之。

    是宜分別而治之。按栝蔞根者,蓋兼治口中燥渴及粘者,然是非栝蔞根一味之主治也。合用而后見其妙,要宜考之于柴胡桂枝干姜湯,栝蔞桂枝湯二方。

    【互考】

    栝蔞桂枝湯證,不具。然太陽病,其證備云,則是全備桂枝湯證之謂也。但身體強幾幾然云者,豈獨栝蔞根所主乎?幾幾然,是項背強急之狀也。故桂枝加葛根湯證曰∶此方蓋于桂枝加葛根湯證曰∶項背強,幾幾然,則幾幾然,是為葛根之證明矣,余故曰∶此方蓋于桂枝加葛根湯方內(nèi),加栝蔞根二兩,煮法水率,亦皆根據(jù)桂枝加葛根湯法,而不根據(jù)桂枝湯法也。豈不其征乎?然則益知此方者,是桂枝加葛根湯證全備而渴者主之?!额惥鄯健凡惠d此方,水率煮法者誤也。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此方七味等分之劑,而不知何以為主藥也?然今此謂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則必有渴證明矣。故有栝蔞根也。

    【辨誤】

    《爾雅》曰∶果 之實栝蔞。郭璞曰∶今齊人呼之為天瓜。李巡曰∶栝蔞子名也。據(jù)此說,則根名果 ,子名栝蔞。凡仲景之方,栝蔞桂枝湯,栝蔞瞿麥丸,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及牡蠣澤瀉散,柴胡桂枝干姜湯二方內(nèi),栝蔞皆當作果 。若作栝蔞,則當須加根字。不然,與子相混,不可不改焉。又小陷胸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內(nèi),瓜蔞實皆當作栝蔞也,實字當削之。李時珍曰∶栝蔞即果 二字音轉也,亦作KT,后人又轉為瓜蔞,愈轉愈失其真矣。時珍之說非也,栝蔞決非果 音轉也,《爾雅》豈以音轉注之乎?瓜蔞 KT ,后世假栝蔞之音者也。 KT 本見《靈樞經(jīng)》,蓋俗字,誤見于經(jīng),后

    【品考】

    栝蔞二品,其色赤,一其色黃,但其根不異,通用而可也。雷 曰∶圓者為栝,長者為蔞,亦屬牽強。今藥肆所有者,土瓜根混賣,不可不擇也。蓋土瓜根,短如甘薯,味苦。天瓜長如薯蕷,最大,味甘微苦,宜以此分別也。若無此物,則天花粉可權用。其色如雪,握之又作雪聲,不貼銀器者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周學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