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大小便病

    腎竅便開前后陰,便溺有病屬肝經(jīng),

    血虛大便多硬結,氣熱常為小便淋。

    《內(nèi)經(jīng)》曰:腎開竅于二陰。二陰者,前明竅出小便,后陰竅出大便也。

    又曰:肝病者則大小難。故中風者,多便溺之阻隔也。又云,前陰主氣,后明主血者,語其用也。益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后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后能潤。此便溺之流通,然后見氣血之依附也。夫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出入也。如清陽出上竊,調(diào)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大小便也。一息不運,則機緘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氣喘、嘔吵煩躁者,不可治也。宜服八正散,外用掩臍法、蜜導法,則前后俱通矣。

    八正散: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本通①,滑石,山梔仁,車前子,瞿麥,甘草,大黃,芒硝。等分。

    ①本通:原作“木香”,據(jù)忠信堂本改。

    水一碗,先煎上六味二沸,入大黃煎至半碗,去渣,火硝煎一洗頃,熱服。

    掩臍法:治驚風積熱,大小便閉塞,

    用:連須蔥、七根、不洗帶土,生姜一塊,淡豆豉二十一粒。鹽兩匙。

    同研爛作餅,銚子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通自利,不然,再換一餅。

    又方用:

    大田螺,三五枚

    和殼杵爛,俺臍下,即通,異人加鹽半匙,更良

    蜜導法: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通矣。用蜜煉成珠,滴水不散,入皂角末和丸,如小指頭大,似蔥管,送入谷道中,氣通則便通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