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黍根

    《中藥大辭典》:黍根拼音注音Shǔ Gēn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黍米"條。

    性味

    《綱目》:"辛,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

    《綱目》:"治妊娠尿血。丹黍根、莖,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復方

    治腹水脹滿:鮮赤黍根二兩,砂仁二錢。開水適量,沖燉,飯后服。(福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黍根拼音注音Shǔ Gēn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roo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禾本科植物黍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原形態(tài)

    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高60-120cm,有時有分枝,節(jié)密被髭毛,節(jié)下具疣毛。葉鞘松弛,被疣基毛;葉舌長約1mm,具長約2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達1.5cm,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國交緊密,成熟后下垂,長約30cm,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mm;穎紙質,無毛,第1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脈,第2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先端漸匯合成喙狀;第1外稃形似第2穎,具11-13脈,內稃薄膜質,較短小,長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mm,乳白色或褐色。花、果期7-10月。

    化學成分

    根中含維生素(vitamin)K1,糖(sugar),其中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含量低于0.1%。

    性味

    辛;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止血。主小便不利;腳氣;水腫;妊娠尿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砂仁6g,開水適量,沖燉,飯后服。(《中藥大辭典》)

    復方

    治腹水脹滿: 鮮亦黍根二兩,砂仁二錢。開水適量,沖燉,飯后服。 (福建)

    各家論述

    《綱目》:治妊娠尿血。丹黍根、莖,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i Shù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曬干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特產樹種。資源分布:分布于......
  • 《中藥大辭典》:柏樹油拼音注音Bǎi Shù Yóu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樹干滲出的樹脂。砍斷樹干,待樹脂滲出凝結后,7~8月間采。性味①《草木便方》:“甘,平?!阿凇吨貞c草藥》:“淡澀,平,無毒?!肮δ苤髦戊铒L,解毒,......
  • 《中藥大辭典》:柏根白皮拼音注音Bǎi Gēn Bái Pí別名柏皮(《本草經集莊》),柏白皮(《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已去掉栓皮的根皮。性味《綱目》;“苦,平,無毒。“功能主治治燙傷?!秳e錄》:“主火灼爛瘡,長毛發(fā)。“用......
  • 《中藥大辭典》:柏脂拼音注音Bǎi Zhī別名柏油(《綱目拾遺》)出處《本草經集注》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樹干或樹枝經燃燒后分泌的樹脂汁。性味《草木便方》:“甘,平。“功能主治治疥癬,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①《唐本草》:“枯枝節(jié)燒取油,療癘......
  • 拼音注音Biāo Gǎn Huā別名八百錘、千錘打、銅錘來源鳶尾科唐菖蒲屬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以球莖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或鮮用。性味辛,溫。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