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濕熱食傷總發(fā)黃,是名疸病屬純陽,
熱宜寒治濕宜利,食積還從消導(dǎo)良。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面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轉(zhuǎn)背強,大小便澀,一身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癥多得于大病之后。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黃,冒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黃也。經(jīng)云:豬疸皆屬于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論小兒黃疸病,錢氏甚詳。如因熱者,其色黃而明;因濕者,其色黃而黯;因食積著,其色黃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濕熱,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經(jīng)中只言癉,俗稱為疸。癉者,單也,謂單陽而無陰也。因于熱者,用涼驚丸;因于濕者,用胃苓丸,內(nèi)加茵陳作丸服之;因于食積,同疳黃者,集圣丸。脾胃虛怯而黃者,肥兒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見前。大抵治黃疸者,茵陳五苓散尤為穩(wěn)當。錢氏瀉黃散治脾熱發(fā)黃。
大概治小兒,季夏之時,身體蒸熱,胸膈煩悶,如爛橘之黃,眼中白睛赤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減瀉黃湯主之。
加減瀉黃湯
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山梔仁,各二錢。澤瀉污二錢。
[口父]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此方治濕熱發(fā)黃甚效。
丹溪治小地吐泄黃疸方
三棱,莪術(shù),青皮,陳皮,神曲,麥芽,黃連,甘草,白術(shù),茯苓,各等分。
末,溫水調(diào)服。
傷乳食吐泄加山楂;時氣吐泄加滑石;發(fā)熱加薄荷。
此方治傷食及食積發(fā)黃,甚效。
凡小兒有食積者,面色多帶黃白,宜肥兒丸調(diào)之。健脾益胃,出積消食,脾胃既和,飲食消退,運化精微,灌溉臟腑,流行榮衛(wèi),自然五色修明,其黃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見癖。有積者三棱丸。方見脹。各依其法治之,無有不驗者。惟初生小兒胎黃,用生地湯與母服之,兒食乳,其黃自退。
生地黃湯
生地,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濕熱食傷總發(fā)黃,是名疸病屬純陽,
熱宜寒治濕宜利,食積還從消導(dǎo)良。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面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轉(zhuǎn)背強,大小便澀,一身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癥多得于大病之后。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黃,冒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黃也。經(jīng)云:豬疸皆屬于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論小兒黃疸病,錢氏甚詳。如因熱者,其色黃而明;因濕者,其色黃而黯;因食積著,其色黃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濕熱,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經(jīng)中只言癉,俗稱為疸。癉者,單也,謂單陽而無陰也。因于熱者,用涼驚丸;因于濕者,用胃苓丸,內(nèi)加茵陳作丸服之;因于食積,同疳黃者,集圣丸。脾胃虛怯而黃者,肥兒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見前。大抵治黃疸者,茵陳五苓散尤為穩(wěn)當。錢氏瀉黃散治脾熱發(fā)黃。
大概治小兒,季夏之時,身體蒸熱,胸膈煩悶,如爛橘之黃,眼中白睛赤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減瀉黃湯主之。
加減瀉黃湯
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山梔仁,各二錢。澤瀉污二錢。
[口父]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此方治濕熱發(fā)黃甚效。
丹溪治小地吐泄黃疸方
三棱,莪術(shù),青皮,陳皮,神曲,麥芽,黃連,甘草,白術(shù),茯苓,各等分。
末,溫水調(diào)服。
傷乳食吐泄加山楂;時氣吐泄加滑石;發(fā)熱加薄荷。
此方治傷食及食積發(fā)黃,甚效。
凡小兒有食積者,面色多帶黃白,宜肥兒丸調(diào)之。健脾益胃,出積消食,脾胃既和,飲食消退,運化精微,灌溉臟腑,流行榮衛(wèi),自然五色修明,其黃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見癖。有積者三棱丸。方見脹。各依其法治之,無有不驗者。惟初生小兒胎黃,用生地湯與母服之,兒食乳,其黃自退。
生地黃湯
生地,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