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論曰∶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堅(jiān),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堅(jiān),小便不利,故加桂。其義深?yuàn)W難明,注家皆不得之。近徐氏《類方》則云桂枝能利小便,又云白術(shù)能生腸胃津液,亦屬牽強(qiáng)。繹經(jīng)意以身疼、脈虛而澀,為表虛挾濕,復(fù)以脈浮推得有風(fēng),復(fù)以不嘔明其無里癥,故以桂枝解表之風(fēng),附、術(shù)解表之濕。其可確指為濕者,全在“不渴”二字上勘出,故脈澀作陽虛挾濕論也。然果系有濕,必大便溏,小便不利;若大便堅(jiān),小便自利,則非濕癥矣。既非濕癥,而見身疼、虛澀之脈,是專屬陽虛可知。即其脈浮,亦平脈法所謂浮為虛也,不得再用解表之藥,以重虛其陽,故決然去桂,桂去而術(shù)、附皆轉(zhuǎn)為溫煦陽氣之用矣。二方之別,所以明二癥虛實(shí)疑似之辨者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