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玉篇》 ,充至切,惡也;痙,渠并切,風強病。二字義別?!端貑枴窔庳?、五常政等篇,及《傷寒》舊本痙皆作 。許叔微《百證歌》以為名異實同,而字仍作 ,不改。成無己注傷寒,則直云 字誤,亦不改。今本作痙,傳寫者之故。近代但知痙,無有能知 者。泉案作為是。古人列病,恒重乎證。 乃痙之總號,痙乃 之一端。觀仲景云∶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明此數(shù)者,皆為惡候,故知當作 。若痙字則因勁而起,專指口噤、背反張言,不足以賅余惡。是痙者證名, 者病名。人體強直,有似勁象,故謂之勁;去力加 即為痙,可逆溯而得也。《巢源》亦作 ,故得與癇冒混稱。癇固小兒之惡候,冒亦產(chǎn)家之惡候,病不同而惡則同,此其所以混稱之歟!《說文》 部無 字,廠部有 字,云礙止也。然則邪氣礙止不去,乃見惡候, 即 之訛。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玉篇》 ,充至切,惡也;痙,渠并切,風強病。二字義別?!端貑枴窔庳?、五常政等篇,及《傷寒》舊本痙皆作 。許叔微《百證歌》以為名異實同,而字仍作 ,不改。成無己注傷寒,則直云 字誤,亦不改。今本作痙,傳寫者之故。近代但知痙,無有能知 者。泉案作為是。古人列病,恒重乎證。 乃痙之總號,痙乃 之一端。觀仲景云∶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明此數(shù)者,皆為惡候,故知當作 。若痙字則因勁而起,專指口噤、背反張言,不足以賅余惡。是痙者證名, 者病名。人體強直,有似勁象,故謂之勁;去力加 即為痙,可逆溯而得也。《巢源》亦作 ,故得與癇冒混稱。癇固小兒之惡候,冒亦產(chǎn)家之惡候,病不同而惡則同,此其所以混稱之歟!《說文》 部無 字,廠部有 字,云礙止也。然則邪氣礙止不去,乃見惡候, 即 之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