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陳實(shí)功曰∶酸痛乃風(fēng)寒氣郁于皮毛,致血不榮于肌表,謂皮槁則多痛,手足似無皮之狀,是酸苦生焉??蓪⑹[湯浸洗良久,隨以潤肌膏擦之,就暖勿見風(fēng)冷,自愈。如每逢冬時(shí)即發(fā)者,須預(yù)于三伏時(shí),曬搗爛大蒜,間擦三次,永不再發(fā)。經(jīng)曰∶寒因熱用,其理甚明。(《正宗》)
王肯堂曰∶酸痛,因暴寒侵襲肌膚之中,寒郁不行,偶觸衣物,或以手捺,疼痛連心,儼如無皮之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