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頤發(fā)門主論

    作者: 顧世澄

    王肯堂曰∶頤發(fā)生于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屬足陽明胃經熱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穿口不食者死。(《準繩》)

    又曰∶《素問》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醫(yī)師以耳后一寸三分發(fā)銳毒者,名曰發(fā)頤,則是少陽分野,而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有雜證客熱,久而不散,而發(fā)于頤者,宜以藥速消散之。失治成膿,則費手矣。倘誤服克伐之藥,而不滋補其氣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頤發(fā),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唇旁腮上頰車穴、(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上下左右相同,雙發(fā)最兇。如腫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膿汁出,四畔軟者生;如反硬,牙關緊,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黃水,十無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啟玄》)

    頤發(fā)(圖缺)

    竇漢卿曰∶發(fā)頤乃傷寒發(fā)汗未透而成。在頭耳一寸三分、在心窩兩脅、在身者可治;在身后,相連咽喉,恐毒瓦斯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即死不治。

    陳實功曰∶發(fā)頤又名汗毒。此癥原因,風寒用藥發(fā)表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后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柴葛湯清熱解毒;如患上紅腫熱痛者,如意金黃散敷之。(《正宗》)

    又曰∶如身涼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湯。

    馮魯瞻曰∶頭痛腫大如斗,是天行時疫,大頭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復熾,且感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干犯清道,濕熱上乘巔頂而為腫,木挾火邪而為痛,甚至潰裂膿血,復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輕者名為發(fā)頤,腫在兩耳前后,有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太過矣。治法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徐徐少與;再視腫勢在于何方,隨經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之邪,出與耳前后也。大概普濟消毒飲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