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陳無擇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但內(nèi)所因不待成積即致也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謹按脹滿屬寒或內(nèi)傷或諸氣或因病數(shù)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余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于內(nèi)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nèi)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后所至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jié)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dǎo)皆宜適事為故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