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查古籍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治小兒啼哭,軀氣不正,動擊于陰,偏墜腫脹,小腹作痛。
木香檳榔(各二錢)石燕子(二枚,火炙,醋淬七遍)使君子肉(一錢)郁李仁(一分,上將前四味為細末,次入郁李仁同研勻,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紫蘇、陳橘皮湯送下,乳食前。
治小兒陰核偏腫,疼痛往來。
金鈴子(一兩,取肉微炒)馬藺花(炒黃)茴香(炒黃)蒔蘿(三味各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煎木瓜湯調(diào)下,乳食空。
治小兒外腎腫大,脹悶作痛。
香附子(用去殼巴豆二、七粒,同炒焦,去巴豆不用)茴香(炒。各一兩)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紫蘇湯調(diào)下。如是三歲以上,服一錢,乳食空。
治小兒陰腫脹痛。
赤芍藥赤小豆枳殼(麩炒,去穣)上件等分為細末,濃煎柏枝湯調(diào)藥敷腫處,干即以柏枝湯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