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釋謎》 天吊(內(nèi)吊附內(nèi))

    作者: 沈金鰲

    李 曰.小兒螈 不定.翻眼戴睛.狀若神祟.頭目仰視.手足抽掣.如魚之上釣.故曰天釣.甚者爪甲亦青.此由乳母過食熱毒.心肺生熱.加以外感風邪所致.宜用九龍控涎散、鉤藤散.熱勝則保命丹.痰盛則抱龍丸.又有驚風內(nèi)釣之癥.腹痛多啼.面青唇黑.傴僂反張.外腎腫.尿如米泔.眼有紅筋血點.乃寒氣壅結也.宜鉤藤膏.

    閻孝忠曰.天吊.亦驚風癥也.但天吊發(fā)時.頭目必仰視.驚風則無此癥狀.

    張渙曰.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乳母飲酒食肉.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邪熱毒瓦斯.乘于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螈 .病名天釣.甚者爪甲皆青.狀如神祟.宜一字散、牛黃散.

    薛己曰.內(nèi)釣者.腹痛多喘.唇墨囊腫.傴僂反張.眼尾赤.此胎中受風及外驚所致.若五內(nèi)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內(nèi)癥一作.外癥亦然.極難調理.內(nèi)癥服聚寶丹.外癥服鉤藤飲.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濃味.宜加味清胃湯.若因乳母郁怒積熱.加味逍遙散加漏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