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薛〕脾為太陰,位屬坤土,喜燥而惡濕,故凡脾胃之氣不足者,遇長夏潤溽之令,則不能升舉清陽,健運中氣,又復(fù)少陽相火之時,熱傷元氣,則肢體怠惰不收,兩腳痿弱,嗜臥發(fā)熱,精神不足,飲食少思,口中無味,呼吸短乏氣促,目中視物,小便赤數(shù),大便不調(diào),名曰注夏。此皆稟賦陰虛,元氣不足之證,丹溪補陰論言之詳矣,育子者,其可不知冬月養(yǎng)陽之道乎。治法,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黃柏主之。若因勞役發(fā)熱,血虛脈大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血兩虛者,八珍湯。肝腎陰虧者,地黃丸。大便作瀉者,人參理中湯。若乳母肝火乘脾,寒熱少食者,柴胡梔子散。胃火作渴者,竹葉石膏湯。小兒多因乳母之氣不調(diào)而致,當戒怒氣,調(diào)飲食,適寒溫,則可以遠病矣。又如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湯浸冷,代茶飲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損元陽,濃樸克伐,大瀉真氣,況脾性喜溫而惡寒,夏月陰盛于內(nèi),冷啜傷脾,若胃強有火,濕熱為病之人,固無大害,其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必為腹痛少食,泄瀉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所當戒者,況小兒乎。慎之慎之。
補中益氣湯
(虛熱)
當歸補血湯
八珍湯
(虛羸)
地黃丸
(腎)
人參理中湯
(吐瀉)
柴胡梔子散
(發(fā)熱)
竹葉石膏湯
清暑益氣湯
治暑邪干衛(wèi),身熱自汗。
黃蒼術(shù)(泔浸,去皮。各一錢)升麻(七分)人參白術(shù)陳皮(炒)神曲(炒)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酒浸,炒)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炒)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上,水煎服。
清燥湯
治小兒自汗,或因熱傷元氣,大小便秘澀。
黃(炒)蒼術(shù)(各五分)白術(shù)陳皮澤瀉人參白茯苓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生地黃神曲(炒)豬苓黃柏(酒拌,炒。各三分)五味子(五粒,杵)黃連(炒)甘草(炙。各二分)上,姜一片,水一鐘,煎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四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xiàn)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2001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薛〕脾為太陰,位屬坤土,喜燥而惡濕,故凡脾胃之氣不足者,遇長夏潤溽之令,則不能升舉清陽,健運中氣,又復(fù)少陽相火之時,熱傷元氣,則肢體怠惰不收,兩腳痿弱,嗜臥發(fā)熱,精神不足,飲食少思,口中無味,呼吸短乏氣促,目中視物,小便赤數(shù),大便不調(diào),名曰注夏。此皆稟賦陰虛,元氣不足之證,丹溪補陰論言之詳矣,育子者,其可不知冬月養(yǎng)陽之道乎。治法,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黃柏主之。若因勞役發(fā)熱,血虛脈大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血兩虛者,八珍湯。肝腎陰虧者,地黃丸。大便作瀉者,人參理中湯。若乳母肝火乘脾,寒熱少食者,柴胡梔子散。胃火作渴者,竹葉石膏湯。小兒多因乳母之氣不調(diào)而致,當戒怒氣,調(diào)飲食,適寒溫,則可以遠病矣。又如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湯浸冷,代茶飲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損元陽,濃樸克伐,大瀉真氣,況脾性喜溫而惡寒,夏月陰盛于內(nèi),冷啜傷脾,若胃強有火,濕熱為病之人,固無大害,其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必為腹痛少食,泄瀉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所當戒者,況小兒乎。慎之慎之。
補中益氣湯
(虛熱)
當歸補血湯
(虛熱)
八珍湯
(虛羸)
地黃丸
(腎)
人參理中湯
(吐瀉)
柴胡梔子散
(發(fā)熱)
竹葉石膏湯
(發(fā)熱)
清暑益氣湯
治暑邪干衛(wèi),身熱自汗。
黃蒼術(shù)(泔浸,去皮。各一錢)升麻(七分)人參白術(shù)陳皮(炒)神曲(炒)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酒浸,炒)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炒)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上,水煎服。
清燥湯
治小兒自汗,或因熱傷元氣,大小便秘澀。
黃(炒)蒼術(shù)(各五分)白術(shù)陳皮澤瀉人參白茯苓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生地黃神曲(炒)豬苓黃柏(酒拌,炒。各三分)五味子(五粒,杵)黃連(炒)甘草(炙。各二分)上,姜一片,水一鐘,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