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集成》 口瘡證治

    經(jīng)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鵝口者,口內(nèi)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為甚,故發(fā)于口也。內(nèi)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濃,養(yǎng)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于上,以成口瘡。內(nèi)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扁蟲,人家HT 下有之。

    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dǎo)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dāng)以二方合服。

    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制。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后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

    上 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 。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nèi)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

    小兒兩頤流涎,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于頤,宜溫脾丹。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yīng)乎脾,氣出于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bǔ)脾生肺愈矣。

    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

    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zhuǎn)運(yùn)。瀉黃散清之。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見卷一胎疾門。

    保命散治小兒鵝口瘡。

    箭頭砂 枯白礬 明牙硝(三味俱五錢)

    共為細(xì)末,吹之。

    導(dǎo)赤散方見卷四啼哭門。

    五苓散方見卷二傷暑門。

    理中湯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碧雪散治小兒懸癰重 。

    茸蒲黃 洋青黛 白硼砂 明牙硝 生甘草(各等分)

    共為細(xì)末,吹之。

    溫脾丹治小兒脾冷流涎,浸漬頤間。

    南木香 法半夏(各三錢) 黑炮姜 漂白術(shù)(各三錢) 廣陳皮 杭青皮(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飲下。

    異功散方見卷三傷食門。

    瀉黃散治小兒心脾有熱,舌不轉(zhuǎn)運(yùn),不能吮乳。

    赤茯苓 片黃芩 川黃柏 川黃連 黑梔仁 宣澤瀉 茵陳蒿(各一錢)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