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shū)》 月蝕瘡第十五

    作者: 劉昉

    《巢氏病源》小兒月蝕瘡候∶小兒耳鼻口間生瘡,世謂之月蝕瘡,隨月生死,因以為名也。世云∶小兒見(jiàn)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則令耳下生瘡,故呼為月蝕瘡也。

    《千金》論曰∶凡日月蝕時(shí),忌食飲。腹中生 蟲(chóng),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蝕瘡。亦不得與兒乳,日月生后乃不忌。令人口臭、齒斷、宣露常有血出,舌上生瘡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蝕時(shí)須救,不救出行逢暴雨。其救月杖須收,取治 之神藥,預(yù)備患此者施之救療。

    《圣惠》論月蝕瘡∶夫月蝕瘡者,生于兩耳及鼻面間,并下部諸孔竅側(cè)。侵蝕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隨月生,因名之為月蝕瘡也。又小兒耳下生瘡,亦名月蝕瘡。世云∶小兒見(jiàn)月以手指指之,則令病此瘡也。其生諸孔竅中,則有蟲(chóng)矣,久不瘥則變成 也。

    《葛氏肘后》小兒初得月蝕瘡,多在兩耳及七孔竅,隨月生死,俗言小兒指月所為。方∶

    上燒蚯蚓屎令赤,膏和敷之,《千金》和以豬膏。

    《葛氏肘后》又方

    上以五月蝦蟆屑,膏和涂之。《外臺(tái)》和以豬脂。

    《千金》治小兒月蝕瘡,隨月生死方。

    上以胡粉和酥敷之,五日瘥。

    《千金》治月蝕九竅皆有瘡者方。

    上水和粉敷之。

    《千金》治月蝕惡瘡 肉方。

    硫黃 茹 斑蝥(各等分?!妒セ荨妨螯S、 茹各半兩斑蝥一分。仍以糯米炒斑蝥,微黃去足。)

    上三味,治下篩。敷瘡上,干者以豬脂和敷之,日三夜一。

    《千金》又方

    吳茱萸根 薔薇根 地榆根(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鹽湯洗瘡上敷之,日三。(《圣惠方》每用半兩,投湯中,候溫洗之。)

    《外臺(tái)》∶《集驗(yàn)》療小兒頭瘡、月蝕、口邊肥瘡、蝸瘡悉瘥。黃連胡粉膏方

    黃連(二兩) 胡粉 水銀(研入。各一兩)

    上三味搗為散,相和水銀研令相得,以敷瘡上。縱黃汁引成瘡,亦以粉之即瘥。一方有白礬一兩、燒,蛇床子一兩,末入,用亦甚妙。至耳邊到項(xiàng)上并用。

    《子母秘錄》治小兒耳后月蝕瘡方。

    上末黃連敷之。

    《圣惠》治小兒月蝕瘡,生在兩耳上,出膿水不止,宜敷水銀膏方。

    水銀 黃連(去頭、搗為末。各二兩) 松脂 胡粉(點(diǎn)少水,與水銀同研,令星盡。各一兩。)

    上件藥入乳缽內(nèi),研令勻,以粉瘡上。瘡若干,用煉成豬脂和如膏。每用先以鹽湯洗瘡令凈,拭干,然后涂之。

    《圣惠》治小兒月蝕瘡立效方。

    敗鼓皮(一兩,燒灰) 蝦蟆(一枚,燒灰)

    上件藥細(xì)研為散。以煉成豬脂和如膏,涂之即瘥。

    《圣惠》治小兒月蝕瘡不瘥方。

    干蟾(一枚,五月五日者,燒灰) 硫黃(一兩,細(xì)研) 白礬(二兩,燒令斗盡,一本用一兩。)

    上件藥同研細(xì)為散,用敷瘡上。

    《圣惠》治小兒月蝕瘡方。

    母豬蹄甲 蜻蜓(各一枚) 救月杖(三分)

    上件藥燒灰,細(xì)研為散。以蜜水和涂之。

    《圣惠》又方

    上用虎頭骨二兩,搗細(xì)羅為散,以豬脂一升煎令黃色,膏成傾于不津器中,候冷即涂之。

    《圣惠》又方

    上以水麥 搗羅為末,敷之。

    《圣惠》治月蝕瘡膩粉散方。

    膩粉 黃連(去須,為末) 胡粉(炒令微黃) 松脂(各一兩)

    上件藥都研細(xì),先以溫鹽漿水洗瘡令凈,拭干,以散敷之,如瘡干用生油調(diào)涂以瘥也。

    《圣惠》又方

    自死青蛙 母豬蹄殼(各一枚,燒灰) 救月杖(燒灰)

    上件藥都研勻細(xì),每用少許,蜜調(diào)涂之。

    《圣惠》治小兒卒得月蝕瘡方。

    上于望月取兔糞,內(nèi)蝦蟆腹中,合燒為灰,細(xì)研敷之。

    《圣惠》又方

    上用蘿 草搗取汁,涂之。

    《圣惠》又方

    上以救月蝕鼓皮手許大,醋漬一宿,取汁涂之?!度f(wàn)全方》燒為灰,細(xì)研,以面、脂和敷之。

    張渙薔薇散方治月蝕瘡病。

    薔薇根(一兩,細(xì)銼,焙干) 地榆根(細(xì)銼、焙) 虎頭骨(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字,先以溫鹽湯洗凈,拭干敷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