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枸橘葉

    《中藥大辭典》:枸橘葉拼音注音Gōu Jú Yè別名

    臭橘葉(《夏子益治奇疾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枸橘葉片。

    化學(xué)成分

    葉含枳屬甙、新枳屬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樹甙?;ê讓龠?。

    性味

    《綱目》:"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

    理氣,祛風(fēng),消腫,散結(jié)。

    ①《茶譜》:"嫩葉煎湯代茶,去風(fēng)。"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行氣,消結(jié),止嘔。治噎膈反胃,嘔吐,口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炒研作散劑。

    復(fù)方

    ①治下痢膿血,后重:枸橘葉、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調(diào)下二錢服。又治喉瘺,消腫導(dǎo)毒。(《綱目》)

    ②治咽喉生瘡,層層如迭,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臭橘葉,煎湯連服。(《夏子益治奇疾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枸橘葉拼音注音Gōu Jú Yè別名

    臭橘葉。

    英文名Leaf of Trifoliate-orang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枸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期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為三出復(fù)葉,小葉片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倒卵形,長1.5-5cm,寬1-3cm,先瑞圓或微凹,基部楔形,稍不對稱,邊緣有波形鋸齒,上面暗黃綠色,主脈被疏短柔毛,下面發(fā)黃綠色,對光透視有多數(shù)透明腺點;總?cè)~柄長0.5-3cm,具翼,寬3-5mm。微革質(zhì)而脆。有特異香氣,味辛辣、微苦。

    化學(xué)成分

    葉含枳屬甙(poncirin),新枳屬甙(neoponcirin),柚皮甙(naringin)和野漆樹甙(rhoifolin)等黃酮化物。

    歸經(jīng)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理氣止嘔;消腫散結(jié)。主噎膈;反胃;嘔吐;梅核氣;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鮮品30g;或炒研末,第次3-6g。

    各家論述

    1.《茶譜》:嫩葉煎湯代茶,去風(fēng)。

    2.《上海常用中草藥》:行氣,消結(jié),止嘔。治噎膈反胃,嘔吐,口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駁骨丹拼音注音Bó Gǔ Dān別名小駁骨、細(xì)葉駁骨蘭、臭黃藤來源為爵床科裹籬樵屬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
  • 《中藥大辭典》: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云南中草藥選》)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jié)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矮小常綠灌木,......
  • 《中藥大辭典》: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來源為鯉科動物鋸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chǎn)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態(tài)鋸倒......
  • 《中藥大辭典》: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卵。性味《醫(yī)林纂要》:“咸,寒?!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淹煮吞,補陰虛亦驗?!阿凇毒V目》:“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阿邸夺t(yī)林纂要》:“治久瀉久痢?!罢?.....
  • 《中藥大辭典》: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頭。加工鱉甲時,割下鱉頭,洗凈曬干。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性狀干燥的鱉頭,略呈長圓柱形,吻端尖,頸部向上彎曲,約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