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瀉候∶渾身微熱,上渴,驀地瀉下如水。此候本因兒子當風日,或日下夾去被,日曬得五臟受虛毒熱,忽然引水吃過多,致不消化如此。所治用乳香散夾三圣丸、(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與服(方見熱渴門中)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熱瀉,為脾胃受熱,故五谷不能實也。
《嬰孺》治三歲兒,熱實不脹滿,下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黃(五分) 甘草(三分,炙) 當歸 柴胡 人參 黃芩(各四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三服,大利便止。
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方。
川楝子 黃柏(微焙,炙) 當歸(洗,焙干) 地榆(炙) 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嬰童寶鑒》治小兒熱瀉如水三霜丸方
砒霜(一錢匕) 百草霜 巴豆霜(各二錢匕)
上件研勻,溶蠟搜、旋丸,獨帚湯下一丸。
《劉氏家傳》小兒熱瀉不止方。
木香 黃連
上等分末之,陳米飲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脾熱,瀉如黃涎,又似棗花,涼脾方
香白芷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日二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瀉候∶渾身微熱,上渴,驀地瀉下如水。此候本因兒子當風日,或日下夾去被,日曬得五臟受虛毒熱,忽然引水吃過多,致不消化如此。所治用乳香散夾三圣丸、(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與服(方見熱渴門中)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熱瀉,為脾胃受熱,故五谷不能實也。
《嬰孺》治三歲兒,熱實不脹滿,下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黃(五分) 甘草(三分,炙) 當歸 柴胡 人參 黃芩(各四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三服,大利便止。
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方。
川楝子 黃柏(微焙,炙) 當歸(洗,焙干) 地榆(炙) 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嬰童寶鑒》治小兒熱瀉如水三霜丸方
砒霜(一錢匕) 百草霜 巴豆霜(各二錢匕)
上件研勻,溶蠟搜、旋丸,獨帚湯下一丸。
《劉氏家傳》小兒熱瀉不止方。
木香 黃連
上等分末之,陳米飲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脾熱,瀉如黃涎,又似棗花,涼脾方
香白芷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