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吐利津液少第七

    作者: 劉昉

    《圣惠》治小兒渴不止方。

    蘆籜 扁豆藤(各半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件藥細(xì)銼,分為六服。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稍熱服。

    錢乙豆蔻散治吐瀉、煩渴、腹脹、小便少方。

    豆蔻 丁香(各半分) 舶上硫黃(一分) 桂府白滑石(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米飲調(diào)下,無時。

    張渙調(diào)胃膏方治吐利服藥不下,煩渴者即先服。

    人參(去蘆頭) 白術(shù)(炮) 丁香(各二錢) 干姜 甘草(炙) 赤茯苓(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和丸皂皂大。每服一粒,用熱湯化下,用新水或冷水沉之極冷即服。

    張渙三和散方治吐利、津液燥少。

    白茯苓(一兩) 烏梅肉(炒干) 干木瓜(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之。

    張渙香豆散方霍亂煩渴最宜服之。

    藿香葉 肉豆蔻(各一兩) 白扁豆 人參(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和中散治陰陽不和,清濁相干,霍亂吐利,壯熱煩渴,胸膈痞悶,腹脅脹滿,面色青白,手足厥寒,困頓多睡,全不思食方。

    干姜 濃樸 甘草(炙。各一兩)

    上同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水八分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人參散治小兒虛熱及吐瀉,煩渴不止及疏轉(zhuǎn)后可服方。

    人參 茯苓 桔梗 干葛(各半兩) 生犀角(屑)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入燈芯煎五分。煩渴入新竹葉煎服。大小加減與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jì)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