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疳痢濕 附)
《圣惠》論∶夫小兒乳食不節(jié),冷熱相乖,傷于臟腑,致疳氣也。若脾胃虛弱,則哺乳不消,大腸虛寒,遂變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腸胃俱虛,為水濕所乘,腹內(nèi)蟲動,侵蝕下部,故名疳痢濕 也。
《葛氏肘后》小兒谷道濕方。
上用杏仁熬令黃,搗,以稀涂道之。
《千金》除熱結(jié)腸丸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 生蟲方。
黃連 柏皮 苦參 鬼臼 獨(dú)活 橘皮 芍藥 阿膠(各半兩)
上八味末之,以藍(lán)汁及蜜丸如小豆大,日服五丸至十丸。(冬無藍(lán)汁,可用藍(lán)子,合春蜜和丸)。
有 蟲在下部方。
麝香 礬石 巴豆(去皮膜) 附子(炮) 真珠 雄黃
上六味等分治合,取桑條如箭 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納谷道中。半日復(fù)易之,日再,神效。
《千金》治濕姜蜜湯方。
生姜汁(五合) 白蜜(三合) 黃連(三兩)
上三味,以水二升,別煮黃連,取一升,去滓,納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歲兒平日空腹服四合,日二。
巢氏疳濕病,多因久痢脾胃虛弱,腸胃間蟲動,浸蝕五臟,使人心煩懊悶,上蝕者口鼻齒齦生瘡;下蝕者肛門傷爛,皆難治?;蛞蚓昧?,或因臟熱嗜眠,或好食甘美,并令蟲動生病。
《千金》艾葉五升,水一斗煮升半,分三服。
又煮地榆汁浴,日三。
治蟲蝕下部。
胡粉、雄黃等分,末,著谷道中。
《外臺》下部蟲蝕,大腸赤爛∶
水銀一兩,漿水煮,唾研,安竹筒中,吹下部。
《梅師》治蟲 。
蝦蟆灰醋和,敷,日三、五。
《圣惠》方
干蝦?。ㄋ郑?,一枚) 木香 硫黃(各半兩) 麝(一分)
羅,散。三歲溫水調(diào)一字,日再,意裁。
又∶楝株根皮、石榴株皮,銼,水大盞,煎六分。量兒溫服,日三、四。
又∶青黛研,麻油涂,次貼,日三、四。
治疳痢羸瘦,下部濕 。丁香散
丁香 胡粉(炒。各一分) 桃白皮(炙) 黃柏(炙) 黃連 白茯苓(各半兩)
羅,粥飲調(diào)半錢,早晚各一服,量兒。
治疳痢久不斷,體羸,昏昏不睡,下部濕 ,食飲不下。
蚺蛇膽大豆許,煮木通汁,研,粥飲調(diào),早晚各一服。并涂五心、下部。
錢乙金華散治一切濕瘡,癬疳。
黃柏 黃連(各半兩) 黃丹(火飛,一兩) 輕粉(一錢) 麝(一字)
研,溫水洗、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