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錢乙論腎虛。若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門也)。面色 白,此皆難養(yǎng),縱長不過八八之數(shù),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蛴幸虿《履I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串,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方見本門。)
張渙論∶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或經(jīng)諸大病,已漸損傷榮衛(wèi)。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變成虛羸病。宜用丁香黃 散。(方見本門。)
錢乙地黃丸方
熟干地黃(焙,秤八錢) 山茱萸 干山藥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張渙丁香黃 散方
綿黃 (銼)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當歸(洗,焙干) 白術(炮) 鱉甲(涂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惠眼觀證》附子散治吐瀉及傷寒脾虛腹熱,或手足冷,虛汗不已,喉內(nèi)虛喘。此藥能回陽(一名)回陽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參 桔梗(各半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
上為末。隨大小加減,每服半錢至一錢,淡淡姜湯調(diào)下。此藥能補虛。
《寶童方》治腹內(nèi)虛鳴烏藥丸
天臺烏藥 蒼術(各二兩,細銼,炒令黃色用) 木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二枚)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炒蔥酒下。
《劉氏家傳》水仙丹童男室女一切損病皆可服。
好辰砂(四兩,細研,水飛過)
上用白芨一兩,木通半兩,白蘞半兩,清麻油四兩。將上件藥三味同熬,用文武火,時以箸點藥在水中,候油暈不致散漫,即去藥存油,攤冷,旋旋取,和前項朱砂末一如面劑,候和成,即用新水一盆,揉皂角在內(nèi),將和成朱砂洗去油為度,別用凈器,以新水浸之。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旋丸如梧桐子大,水一日一易,上用濕紙蒙蓋,以防塵土。治男子丈夫、婦人及童男室女五勞七傷,一切損病,骨蒸瘴癘,三消水腫,香港腳癱瘓。凡藥不能效者,悉能治之。
《張氏家傳》三洞白丹治脾胃重傷,虛羸短氣,泄瀉痢疾,水谷不化,全不入食,脾胃欲絕。服之見效如神。
琥珀 砒(一分,研如粉) 白石脂(一兩,研)
上同研,令勻膩,以糯米煮漿,拌勻為丸,如○○○大。陰干令透,排鋪新瓦上,安紅熟炭排滿, 成灰,放冷取出。大人每服三粒,甚者五粒,各以清飯下,小兒用小丸子。服了忌吃熱物半時。
《吉氏家傳》和氣散小兒或面青黃,手足逆冷,不思食方。
濃樸(半兩,姜煨) 人參 茯苓 甘草(炮。各一兩) 茴香(二錢)
上件為末,加減用水煎。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虛寒吐瀉,或取轉(zhuǎn)后皆可服補藥。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硫黃(半錢) 訶子肉(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姜棗同煎六分,連進二服。忌生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錢乙論腎虛。若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門也)。面色 白,此皆難養(yǎng),縱長不過八八之數(shù),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蛴幸虿《履I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串,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方見本門。)
張渙論∶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或經(jīng)諸大病,已漸損傷榮衛(wèi)。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變成虛羸病。宜用丁香黃 散。(方見本門。)
錢乙地黃丸方
熟干地黃(焙,秤八錢) 山茱萸 干山藥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張渙丁香黃 散方
綿黃 (銼)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當歸(洗,焙干) 白術(炮) 鱉甲(涂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惠眼觀證》附子散治吐瀉及傷寒脾虛腹熱,或手足冷,虛汗不已,喉內(nèi)虛喘。此藥能回陽(一名)回陽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參 桔梗(各半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
上為末。隨大小加減,每服半錢至一錢,淡淡姜湯調(diào)下。此藥能補虛。
《寶童方》治腹內(nèi)虛鳴烏藥丸
天臺烏藥 蒼術(各二兩,細銼,炒令黃色用) 木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二枚)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炒蔥酒下。
《劉氏家傳》水仙丹童男室女一切損病皆可服。
好辰砂(四兩,細研,水飛過)
上用白芨一兩,木通半兩,白蘞半兩,清麻油四兩。將上件藥三味同熬,用文武火,時以箸點藥在水中,候油暈不致散漫,即去藥存油,攤冷,旋旋取,和前項朱砂末一如面劑,候和成,即用新水一盆,揉皂角在內(nèi),將和成朱砂洗去油為度,別用凈器,以新水浸之。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旋丸如梧桐子大,水一日一易,上用濕紙蒙蓋,以防塵土。治男子丈夫、婦人及童男室女五勞七傷,一切損病,骨蒸瘴癘,三消水腫,香港腳癱瘓。凡藥不能效者,悉能治之。
《張氏家傳》三洞白丹治脾胃重傷,虛羸短氣,泄瀉痢疾,水谷不化,全不入食,脾胃欲絕。服之見效如神。
琥珀 砒(一分,研如粉) 白石脂(一兩,研)
上同研,令勻膩,以糯米煮漿,拌勻為丸,如○○○大。陰干令透,排鋪新瓦上,安紅熟炭排滿, 成灰,放冷取出。大人每服三粒,甚者五粒,各以清飯下,小兒用小丸子。服了忌吃熱物半時。
《吉氏家傳》和氣散小兒或面青黃,手足逆冷,不思食方。
濃樸(半兩,姜煨) 人參 茯苓 甘草(炮。各一兩) 茴香(二錢)
上件為末,加減用水煎。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虛寒吐瀉,或取轉(zhuǎn)后皆可服補藥。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硫黃(半錢) 訶子肉(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姜棗同煎六分,連進二服。忌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