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胃熱第三

    作者: 劉昉

    (脾熱附)

    《巢氏病源》小兒胃中有熱候∶小兒血氣俱盛者,則臟腑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溫壯,翕然體熱。

    錢乙論∶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方見本門。)

    亦或飲水,醫(y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胡黃連丸方見病后虛羸門中。)大病未已,用藥弄舌者兇。

    《嬰童寶鑒》小兒胃熱歌∶

    胃熱皆因氣血強,四肢溫壯小便黃,表里熱時煩躁甚,渴多身體恰如湯。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心腹煩悶,不欲乳食。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黃芩 茅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蘆根(二分,銼) 犀角(屑,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欲乳食,身體黃,多渴。栝蔞散方

    栝蔞 蘆根(銼) 柴胡(去苗) 黃芩(各三分) 川大黃(炒) 甘草(炙) 川芒硝 麥門冬(去心,焙) 石膏(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食。蘆根散方

    蘆根(銼) 茅根 赤茯苓 黃芩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日漸肌瘦。梔子仁散方

    梔子仁 甘草(炙) 黃連(去須) 黃芩(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銼,微炒。各半兩) 栝蔞根(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胃中熱,便利赤黃而難,或四、五日乃便利,此為胃中熱故也。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炙) 栝蔞(二兩) 棗(二個)

    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雞子許,日進三服。

    錢乙論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藿香葉(七錢) 山梔子仁(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去蘆,切,焙,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南方多以寒水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京師相反,乃大誤也。蓋石膏潔白堅硬,有墻壁;而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細紋。方書中寒水石則火 用之,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湯用石膏,則能解肌熱,破痰,治頭痛,若用寒水石則誤矣。又有一等堅白全類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說者,孝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買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又同詣惠民和劑局,及訪諸國醫(yī)詢證之,皆合此說,乃信服。孝忠頃編《保生信效方》已為辨論,恐小兒尤不可誤,故復見于此。

    錢乙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涎嗽及轉過度者。

    藿香(一分,用葉) 半夏(曲炒)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焙干秤) 石膏(各半兩)

    上同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活人書》甘露飲子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饑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

    熟干地黃 生干地黃 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瓤) 黃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聚寶方》四倍散治小兒胃熱,咽喉不利,發(fā)歇如瘧、喘。

    真珠(末,四錢) 生犀(末,二錢) 香附子(一錢) 龍腦(半錢)

    上四味為細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湯調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脾胃有熱。大便黃色。

    燈心(一把) 扁竹(一錢) 槐花(一錢) 甘草(炙,二錢)

    上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冷細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