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莊氏集 穴灸小兒二十四種 法∶
第一 ,牙關(guān)緊,口不開,灸耳門相對一寸,七壯,穴在直耳門近眼。
第二鬼 ,手腳冷,眼不轉(zhuǎn)睛,口中亂道,灸大拇指后紋,每指七壯,在大指節(jié)上。
第三獐 ,渾身壯熱,兩手如梳頭,啼哭聲促,灸兩手心及項前一寸,各二七壯。
第四牛 ,弄唇撮口,灸鬼門穴,在乳下一麥粒地,七壯。
第五 ,渾身壯熱,上氣權(quán)肩,喘息不調(diào),頭足俱冷,肚脹,灸兩肋頭并發(fā)心,各七壯,兩肋是章門穴。
第六虎 ,目不轉(zhuǎn)睛,兩手不開,乍寒乍熱,灸百會穴,大拇指節(jié)上,各三七壯。
第七貓 ,連牙欠口,吐舌,上唇灸人中穴,在鼻柱下,玉泉穴在枕骨下一寸,第四椎兩邊各一寸半,各七壯。
第八風 ,灸玉枕穴,在腦杓尖頭二七壯。
第九螗螂 ,撮口吐沫,兩手在胸前,灸肩上頭、臍心各三七壯。
第十蛇 ,吐舌不住,灸耳垂下七壯。
第十一脾 ,胸內(nèi)氣結(jié),喘息不勻,灸臍下一寸三七壯,未瘥,灸胃管、臍上四指,并穴兩旁各四指,各七壯,腹中鳴是效。
第十二血 ,瀉血不定,灸大敦穴三壯,在脊骨盡頭是。
第十三搜腹 ,腳冷,瀉痢不常,灸脊 ,腰眼上四寸是。又灸穴兩旁各一寸半,各三七壯,未瘥,灸腰眼三七壯。
第十四心 ,吐逆不定,身體壯熱,灸百會穴三七壯,未瘥,灸后心三七壯。
第十五喑 ,不語言,灸玉泉穴,在玉枕下一寸。又灸乳上三指,各二七壯。
第十六 ,不熱,乳食尋常,多睡眼不開,灸足踝骨上四寸,男內(nèi)踝,女外踝,各三七壯。又灸發(fā)際三七壯。
第十七雞 ,手愛抓人,口黑色,灸后心五壯,未瘥,灸兩手心各三七壯。
第十八猴 ,搐一邊眼不住,灸前后心三七壯,或有手如梳頭者,灸第六椎兩旁各一寸半,各三七壯。
第十九弓 ,身體壯熱,脊梁急如反弓,灸后心三七壯,未瘥,灸第九椎兩旁各一寸半,三七壯。
第二十 ,干嘔不定,四肢無力,灸氣 五十壯,第十三椎兩旁各一寸半。
第二十一癇 ,握兩手如弓,不轉(zhuǎn)睛,灸后心五十壯。
第二十二 ,面青撮口,眼中淚下,此是破軍星所作,灸后心五十壯。
第二十三 ,驚哭不定,切牙作聲,此是兼正星所作,灸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各三七壯。
第二十四 ,揉眼咬指甲,此是文曲星所作,灸兩手心三七壯,未瘥,灸中指頭七壯。
長沙醫(yī)者毛彬傳小兒驚 灸法∶
牙關(guān)硬,百會上灸三七壯,又灸耳后一寸,當時得效。
舌舐唇,連牙欠口,此名牛星 ,灸人中三七壯。
愛吐逆,舌不住,名蛇驚,于承漿穴中灸三七壯。
愛咬人,名孤 ,灸后心一百壯。
下元虛,腹脹,氣塊排連臍,臍心灸一七壯。
翻眼抬睛,名天 ,于腳大拇指當節(jié)上灸一七壯。
破腹害肚,米谷不消,腳脈不行,是尋腹 病,準前之穴灸之。
多睡,瞑目不開,內(nèi)踝上面正四寸,急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