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封臍法附)
《千金》論∶凡裹臍法,椎治白練令柔軟方四寸,新綿濃半寸,與帛等合之,調其緩急,急則令兒吐 。兒生二十日,乃解視臍。若十許日兒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臍燥。還刺其腹,當解之,易衣更裹。裹臍時,閉戶下帳燃火,令帳中溫暖,換衣亦然。仍以溫粉粉之,此謂冬時寒也。若臍不愈,燒絳帛末粉之。若過一月,臍有汁不愈,燒蝦蟆灰粉之,日三、四度。(《千金翼》云∶燒蝦蟆灰治末粉臍中。又云∶若臍未愈,乳兒太飽,令兒風臍也。)若臍中水及中冷,則令兒腹絞痛,夭糾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灸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當隨輕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搗當歸末和胡粉敷之,灸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為候。若兒糞青者,冷也。與臍中水同。(諸方書法皆同,稍不同者見于后。)
《嬰孺》裹臍法∶當捶白布令軟,方四寸,新綿濃半寸,與布等合之,穿中央臍貫孔中于表辟之,復以絮裹在上帶之。余說皆同。
張渙∶嬰兒初生斷臍之后,宜著熟艾濃裹愛護。若乳母不慎,或因洗浴水入臍中;或兒尿在 袍之內,濕氣傷于臍中,或解脫,風冷邪氣所乘,令兒臍腫多啼,不能哺乳,即成臍風。先宜急用裹臍法。封臍散方
好川當歸(半兩,洗、焙干) 天漿子(三個,微炒) 亂發(fā)(一錢,燒灰存性)
上件同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一字拌勻。用藥一字至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外臺》∶劉氏療小兒初生至七日者,臍欲落封藥方。
雄鼠屎(七顆) 干姜(棗許大) 胡粉(三分,熬) 麝香(少許) 緋帛灰(一錢匕)
上五味搗、研為粉,看臍欲落不落即取藥以敷之,是以不令風入故也。用干姜恐痛,不用亦得。
《莊氏家傳》封臍散
雄鼠屎(七枚,兩頭尖者是) 干姜(棗許大) 甑帶(雞子大。以上并燒作灰) 緋帛灰(半分) 胡粉(三錢,令黃) 麝香(少許)
上和,研令細,看臍欲落不落,取藥半錢至一錢封臍便瘥,永不患臍腫濕。燒藥時。勿令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