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尤氏喉科秘書》 咽喉門

    作者: 王士雄

    喉痹屬痰,屬風(fēng),屬熱,皆應(yīng)郁火而兼熱毒,腫甚不仁,乃咽喉之重癥。喉痹者,總名也。

    要去風(fēng)痰,解毒,開郁悶,其癥自愈。乳鵝有單,有雙,有連珠,多應(yīng)酒色,郁結(jié)而生。初起一日痛,二日紅腫,三日有形,細(xì)白星,(無細(xì)星即喉癰。)發(fā)寒熱者兇,四日勢定,治之四五日可愈。其癥生于喉旁,一邊生者為單鵝,左右生者為雙鵝。單輕雙重,連珠尤重,左右為(心肝)二白星下下相連,狀如纏袋者,為連珠鵝。

    喉菌

    病屬憂郁,血熱氣滯,婦人多患之。形如浮萍,略高而濃,紫色,生于喉旁。輕則半月二十日,重則徑月月余,要在治之得法,及患者守欲忌口。

    喉癬

    虛火上炎,肺金火旺,致攻喉間。生如絲,如景窯紋樣,又如秋海棠葉背后紅絲一般。

    飲食阻礙咽痛,雖不傷命,久則喉啞失音,而不能救矣。

    喉癰

    此因過食辛辣、炙 、濃味、醇酒。感熱而生,屬肺病,喉間無形狀,但紅腫而痛,重者亦發(fā)寒熱頭痛,四五日可愈。

    舌喉癰

    ( 舌病也,音殺)

    肥人感熱性躁者,多患此癥。凡舌下生如小舌樣者,為 舌。如連喉腫痛者,即為喉癰,不痛者,非是。大抵 舌兼喉癰者,勢兇。

    喉關(guān)

    傷寒后發(fā)難治,為氣閉不通,無形無聲。

    纏喉風(fēng)

    因心中躁急而發(fā),先二日必胸膈氣緊,出氣短促,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頸如絞轉(zhuǎn),熱結(jié)于內(nèi),腫繞于外,且麻且癢,喉內(nèi)紅絲纏繞,手指甲白色,手心壯熱,喉腫而大,風(fēng)痰壅盛,如曳鋸聲,是其候也,最為忌癥。初起一日,即治可治。若過一日夜,目直視,喉間如雷聲赤色寒熱,又口開而不闔者,是其候。必待過一周時無恙,方可用藥,宜極早回頭。

    喉刺

    多因先患勞病,重癥既久,虛火上升,榮血已枯,其喉上顎,有紅點密密如蚊蟲咬斑樣,此系危篤將殂,勿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志聰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bǔ)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